林地景观设计规范标准

森林林地景观设计标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地形与植被的关系

造林或采伐时要顺应地形中的凝聚力和扩张力,如在山谷处向上牵引,在山脊处向下引导,以理顺地形与植被的关系,实现视觉上的和谐自然。

适当破坏地形结构以增加视觉刺激和趣味性。

景观元素的借景

森林形状的末端要随机借用地形中的山坳、岩石、溪流等特征物。

景观中的多样性要素之间要相互借景,以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

景观要素也要借景于景观之外的景观,使森林景观融入更大的景观结构中。

体量与环境的协调

森林的形状要依随地形,其大小要随地形高度变化,在凹陷和山麓往坡顶逐渐变大。

不同树种之间或空地可按三分之一原则(黄金分割)搭配,以获得视觉平衡感。

适地适树

树种的选择要呼应场所的特征,即场所精神或地形本身蕴含的气韵。

如果需要彰显地形,可种植色彩明亮、质地细密的造林树种;当树种既定时,可适当改造地形来满足树种对地形的要求。

多样性与统一性

植物景观应突出区系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利用森林植物群落结构、树种、植物干、花、叶、果等形态与色彩,形成不同结构景观与四季景观。

植物景观布局应突出局部特色和多样性,总体上应合理搭配、相互协调。

森林公园的定位

性质定位:依托城市周边地区良好的森林生态状况,以丰富的森林景观为特色,为城市居民提供森林游憩活动。

功能定位:划分功能区的依据,突出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和科教功能。

形象定位:根据森林公园的空间、环境、氛围、特点,确定森林公园形象定位,如“绿肺”、“氧吧”等。

布局与空间结构

功能分区:采用“功能分析——景区——小区”三级区划系统,常见分区包括生态保护区、综合服务区、生产经营区、休闲娱乐区、主题林景区等。

空间结构:由面到点,有密林也要有疏朗的草坪,有平坦的景观节点也要有高差的景观层次。

游憩系统

步行游憩系统:根据人的行为特征和活动动机,进行合理规划。

车行游憩系统:分为自行车运动游线、观光车游览游线、机动车路线。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森林景观设计在尊重自然地形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景观,满足游客的游憩需求,并提升森林公园的整体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