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坐标系规范

测绘坐标规范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测量原则、精度要求、重定位策略以及地籍测绘的特定规范。以下是一些关键点和详细内容:

测量原则

重定位原则

最大化每次定位的测量范围以减少重定位次数。

每次定位应与之前的定位有尽可能大的重合测量区域,以保证定位基准的设置和重定位变换的精度。

减少重定位变换的中间环节,以减少累积误差。

工件放置

便于测量人员操作,将复杂部位放置在易于测量的位置。

重要测量面应尽可能放置成水平或垂直状态,工件的对称面应尽可能平行于测量机的坐标平面。

加固与固定

采用棉花堆积并浇502的方法可完成点接触的加固。

大变形产品在拆卸前可用麻线绷紧并固定在易于变形的位置,拆下后恢复至麻线绷紧状态作为装配状态的近似模拟。

测量次序

先难后易:按照测量难度从难到易的顺序进行测量。

地籍测绘规范

界址点精度

界址点的精度分三级,根据土地价值、开辟利用程度和规划长远需要选用。

各级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和间距误差有明确规定。

建造物角点精度

需要测定建造物角点坐标时,其精度等级和限差与界址点相同。

不要求测定建造物角点坐标时,应按规定的精度要求表示于地籍图上。

地籍图精度

地籍图的精度应优于相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

坐标点的最大展点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其他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5mm,相邻地物点之间的间距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5mm。

这些规范为测绘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和要求,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这些规范进行操作,以保证测绘成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