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测绘专家

古代测绘专家及其成就如下:

张衡 (78-139年):东汉科学家,字平子,南阳人。他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不仅在天文学上有重要贡献,而且在测绘方面也有显著成就。张衡的浑天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为天文大地测量和大范围的地图测绘提供了理论基础。

祖冲之(429-500年):南朝宋齐间科学家,字文远,范阳道人。他首次把圆周率准确推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祖冲之还制作了指南车,这是一种测绘仪器,用于测量方位和距离。

一行(683-727年):唐朝高僧,天文学家,俗名张遂,昌乐人。他在世界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并制成《大衍历》。一行的天文观测成果也对测绘工作有重要影响。

沈括(1031-1095年):宋代著名科学家。他编绘了“二寸折一百里”(相当于1:90万比例尺)的《天下州县图》,并首次把全部相邻州县间的方位和距离,以数据文字形式记寻编册。沈括还发明和发展了许多精密易行的测量技术,如用分级筑堰静水水位方法测量了汴渠400多公里沿河段的高差。

苏颂(1020-1101年):宋代著名测量学家和测量仪器制造专家。他在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建造了一台高约12米,宽约7米,重约20多吨的“水运仪象台”,这是一种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结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测量仪器。

郭守敬(1231-1316年):元代著名天文大地测量学家。他在天文、历算、地理、测绘、水利等领域均有突出成就,特别是水准测量中,他首创以我国沿海海平面作为水准测量的基准面,并创立“海拔”这一科学概念。

朱思本(1273-1337年):元代著名地理学家。他周游天下,足迹所至达九省之多,从实地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并参考了古今地图和文献,绘成了一幅长广七尺的舆地图。

裴秀(224-271年):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他创立了地图制图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制图六体”,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这些原则一直为后世地图绘制所遵循。

贾耽(730-805年):唐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他参照制图六体理论,绘制了《海内华夷图》和军用的《陇右山南图》,以及从中国到朝鲜、到越南河内、到中亚南亚等地的交通图。

郑国:

春秋战国时期韩国水工。他在公元前246年打造了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的郑国渠,这是中国四大古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