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野外测绘精度要求

提高野外测绘精度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详细程度

同比例尺原则:确保工程地质图上的地质现象能够准确且详细地表示出来。对于投影宽度小于2mm但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地质单元,应使用超比例符号进行表示,以确保其在图上的可见性和重要性。

观测点布置:观测点的布置应与测绘比例尺相同的地形底图保持一致,具体而言,每1cm方格内平均应布置一个观测点。在复杂地段应适当增加观测点数量,而在简单地段则可适当减少。同时,应计算并统计每平方千米内的总观测点数,以确保观测的密集度和准确性。

准确度

误差控制:准确度是指图上各种地质界限与实际位置之间的允许误差范围。为确保工程地质图的准确性,需对地质界限的误差进行严格控制。

测量仪器精度

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根据测量任务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例如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可以为野外测量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数据,而传统的测距仪则可能存在定位误差较大的问题。

校正技术:通过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可以消除由于仪器自身存在的偏差和误差。例如,在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前,可以进行仪器的零位校正和初始参数设置,借助校正技术提高定位数据的准确性。

数据处理: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减小或修正由于测量环境、仪器精度等因素带来的定位误差。常用的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滤波、差分定位等。

其他注意事项

全野外数字化测图:对于城市建筑区和平地、丘陵地的点位中误差、高程注记点的高程中误差应按照城市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的标准检验。

观测数据记录:用全站仪观测数据电子手簿自动记录,测点最大距离按测图比例尺1:500可放宽至300m,1:1000可放宽至500m,1:2000可放宽至700m;用经纬仪加油距仪观测数据,人工键入记录,测地物点时距离控制在50m以内,若测地物点距离超过50m,观测角值必须估读,记录到秒位。

立镜误差:由于建构筑物的棱角不明显,建构筑物的轴线、理论轴线、理论中心不明确,以及人为立镜不到位、不规范和与测站沟通不及时等造成的立镜误差,是影响全野外数字化测图的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规范立镜的作业标准,加强立镜员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