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的厨具

古人使用的厨具包括以下几种: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用于烹煮食物,相当于现代的锅。鼎最初由陶土烧制,后来发展为青铜制作。鼎有三足或四足,形状为圆形,上沿有两耳,便于搬运和抬举。鼎的大小和用途不同,有的鼎用于祭祀,有的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烹饪。

镬是无足的鼎,形状类似于现代的大锅,主要用于烹煮鱼肉等食物。镬后来也用作对犯人施行的酷刑工具。

甑是蒸饭的用具,形状为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甑置于鬲或釜上,将食物放入后,利用蒸气将食物蒸熟。甑最早用陶制成,后来发展为青铜制作。

鬲与鼎相似,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种设计使得鬲能够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主要用于煮粥、羹等流食,后来演变为釜。

簋是盛放煮熟饭食的器具,形状一般为圆口,两边各有一个耳朵。簋在商朝到东周时期盛行,是古代青铜器之一。

箸是古代筷子,用竹子或木头制成,早在商朝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制作精美的象牙筷。筷子文化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

灶是最原始的厨房系统,最初为土坑,后来演变为灶台,用于悬挂各种器具进行烹饪。灶的燃料一般是柴火,这种做法使食物带有天然的味道。

釜是圆底没有脚的炊具,必须有所支撑。釜口为圆形,类似于现代的锅,可用于煮、炒、炸、煎等。后来给釜安上了耳朵,成了鍪。

鍪是从釜演变而来,釜口圆形且有耳,形似现代的吊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