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恐怕是鲁迅
围观恐怕是鲁迅最喜欢也最热衷描写的题材。在他的多部作品中,围观成为了揭示社会现象和国民心态的重要窗口。
在《药》中,鲁迅描绘了围观处决革命党的情景,这一场景充满了血腥和冷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愚昧。随后,在《阿Q正传》中,围观的对象变成了枪毙阿Q,这一次的围观同样充满了不满足和讽刺,进一步揭示了国民的麻木和愚昧。
鲁迅甚至为围观这一行为专门写了一篇小说《示众》,详细描写了一群路人如何三三两两地聚集起来,围观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游街示众。这些无聊的围观群众,被鲁迅一并打包,装进了一个叫“看客”的篮子里。从此,看客心态成为了中国国民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作品,鲁迅深刻揭示了围观这一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和国民性。他批判了这种冷漠、麻木的看客心态,呼吁人们要反思和改变这种国民性。
因此,在撰写关于“围观”的作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揭示围观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和国民性:
分析鲁迅作品中围观行为的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和国民性,探讨这些现象为何会存在,以及它们对社会的影响。
批判冷漠和麻木的看客心态:
鲁迅通过作品批判了冷漠、麻木的看客心态,认为这种心态是国民性的一部分。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讨论这种心态对个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呼吁反思和改变:
鲁迅的作品启示我们要反思和改变这种国民性,呼吁人们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他人,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对比其他国家的围观现象:
可以对比其他国家的围观现象,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围观行为的态度和反应,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围观这一现象。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可以深入挖掘围观这一题材在鲁迅作品中的深刻内涵,从而写出一篇有深度和见解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