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机制砂加工中降低含泥量?

在当前环保和资源节约的大背景下,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原料的多样性,机制砂的含泥量往往较高,这给混凝土生产和使用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本文将针对如何在机制砂加工中降低含泥量进行探讨。

一、含泥量对机制砂的影响

  1. 影响混凝土强度:含泥量较高的机制砂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影响其使用寿命。

  2. 影响混凝土耐久性:含泥量高的机制砂会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使其在恶劣环境下容易发生破坏。

  3. 影响混凝土工作性:含泥量高的机制砂会降低混凝土的工作性,影响施工效果。

  4. 影响混凝土外观:含泥量高的机制砂会使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蜂窝等缺陷,影响建筑物的美观。

二、降低机制砂含泥量的方法

  1. 优化原料选择

(1)选择含泥量低的原料:在原料采购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含泥量低的原料,如河砂、山砂等。

(2)控制原料含泥量:对于含泥量较高的原料,应进行筛选和分级,将含泥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1. 优化生产工艺

(1)破碎工艺:在破碎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原料的损伤,避免产生过多的细粉,从而降低含泥量。

(2)筛分工艺:在筛分过程中,应选用合适的筛网,对原料进行分级,去除含泥量较高的颗粒。

(3)水洗工艺:在水洗过程中,应选用合适的水洗设备,确保水洗效果,降低含泥量。


  1. 优化设备选型

(1)破碎设备:选用高效、低能耗的破碎设备,如反击式破碎机、锤式破碎机等。

(2)筛分设备:选用高精度、高效率的筛分设备,如振动筛、圆振动筛等。

(3)水洗设备:选用高效、低能耗的水洗设备,如螺旋洗砂机、轮式洗砂机等。


  1. 优化操作参数

(1)破碎粒度:根据混凝土配合比要求,合理调整破碎粒度,降低含泥量。

(2)筛分粒度:根据混凝土配合比要求,合理调整筛分粒度,降低含泥量。

(3)水洗时间:根据原料含泥量,合理调整水洗时间,确保水洗效果。

三、降低机制砂含泥量的注意事项

  1. 原料质量控制:在原料采购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原料质量,确保原料含泥量符合要求。

  2. 生产过程监控: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破碎、筛分、水洗等环节的监控,确保生产过程稳定。

  3. 设备维护保养: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提高生产效率。

  4. 人员培训:加强操作人员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确保生产过程顺利进行。

总之,降低机制砂含泥量是提高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优化原料选择、生产工艺、设备选型和操作参数,可以有效降低机制砂含泥量,提高混凝土质量和耐久性。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高压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