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原料的筛选标准是什么?
机制砂原料的筛选标准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混凝土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混凝土的生产离不开砂石骨料。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因其环保、经济、高效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机制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性能和工程质量,因此,对机制砂原料的筛选标准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机制砂原料的筛选标准。
一、原料质量要求
- 原料来源
机制砂的原料应选择优质、稳定的天然河砂或山砂。河砂质地均匀,颗粒圆润,杂质含量低;山砂质地坚硬,耐磨性较好。在选择原料时,应考虑原料的产地、开采年限、开采深度等因素。
- 原料粒度分布
机制砂的粒度分布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根据国家标准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的规定,机制砂的粒度应分为0.15mm、0.3mm、0.6mm、1.18mm、2.36mm、4.75mm、9.5mm、19mm、37.5mm等九个等级。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混凝土配合比要求选择合适的粒度分布。
- 原料杂质含量
机制砂的杂质含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杂质包括泥块、有机物、云母、碳酸盐等。杂质含量过高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根据国家标准GB/T 14684-2011的规定,机制砂的杂质含量应≤3%。
- 原料含泥量
含泥量是指机制砂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含泥量过高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工作性能变差。根据国家标准GB/T 14684-2011的规定,机制砂的含泥量应≤3%。
二、原料加工工艺要求
- 破碎工艺
破碎工艺是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应选用先进、高效的破碎设备,如颚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等。破碎过程中,要确保原料的粒度分布均匀,减少细粉和超细粉的产生。
- 筛分工艺
筛分工艺是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应选用高效、稳定的筛分设备,如振动筛、滚筒筛等。筛分过程中,要确保原料的粒度分布满足要求,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
- 清洗工艺
清洗工艺是去除机制砂中杂质的有效手段。应选用高效、环保的清洗设备,如螺旋洗砂机、轮式洗砂机等。清洗过程中,要确保原料的含泥量和杂质含量满足要求。
- 混合工艺
混合工艺是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应选用高效、稳定的混合设备,如搅拌机、混合机等。混合过程中,要确保原料的均匀性,提高机制砂的质量。
三、原料检测与质量控制
- 检测项目
机制砂原料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粒度分布、杂质含量、含泥量、含水率等。应根据国家标准GB/T 14684-2011进行检测。
- 质量控制
在机制砂原料的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各项指标,确保原料质量。对于不合格的原料,应进行退回或处理,确保最终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总之,机制砂原料的筛选标准对于保证机制砂的质量至关重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从原料质量、加工工艺、检测与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以确保机制砂的质量满足工程需求。
猜你喜欢:浮选专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