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商誉的文献综述
有关商誉的文献综述
商誉评估是会计和财务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其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以下是对商誉评估文献的综述:
商誉的本质
好感价值论:商誉产生于企业与顾客、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好关系。
超额收益价值论:商誉是企业获得超出正常收益能力的价值,体现在其预期未来收益的现值。
总计价账户论: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会计方法进行计量。
商誉形成的研究
More(1891):首次将现金流量概念引入商誉估值。
Leake(1914):提出商誉价值取决于未来超额利润的现值。
商誉评估方法
市场方法:利用市场价格信息和交易数据计算商誉价值,如市场多倍率法。
收益方法:基于企业未来收益,通过将商誉价值转化为现值进行估值,如贴现现金流法。
资产方法:以商誉实体资产的数量和质量衡量商誉价值,如成本法。
商誉减值研究
Pervink.Shroff(2005):发现商誉减值与市场预期存在相关性。
文献来源和时间
杨汝梅(1926):在《无形资产论》中阐述了商誉的本质。
Eldon S. Hendriksen(1965):提出了商誉的三元理论。
叶洋阳(2005)、 鞠复升和潘素芳(1997)、 牛华勇和罗浩(2000)、 冯婵(1996)、 张运书和王振猛(2001):分别对商誉评估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
商誉评估的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涉及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也在不断演变。以上综述基于历史文献,最新的研究可能提供了更新的视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