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模型与冰山模型在职业素养提升中的不同?
胜任力模型与冰山模型在职业素养提升中的不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职业素养的提升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在众多职业素养提升方法中,胜任力模型与冰山模型被广泛应用。本文将从两个模型的概念、特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职业素养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胜任力模型与冰山模型的概念
- 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指对某一职业或岗位所需具备的技能、知识、态度和个性等方面的综合描述。它通过分析成功人士的行为特征,归纳出该职业或岗位的关键能力,为人才培养和选拔提供依据。
-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将人的能力分为“冰山以上”和“冰山以下”两部分。冰山以上部分为显性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等;冰山以下部分为隐性能力,包括价值观、动机、个性等。
二、胜任力模型与冰山模型的特点
- 胜任力模型特点
(1)关注关键能力:胜任力模型侧重于分析某一职业或岗位的关键能力,为人才培养和选拔提供依据。
(2)实用性:胜任力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指导企业进行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
(3)动态性:胜任力模型具有动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岗位需求的变化,胜任力模型也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 冰山模型特点
(1)层次性:冰山模型将人的能力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有助于全面了解一个人的能力结构。
(2)发展性:冰山模型强调隐性能力的重要性,鼓励个人在提升显性能力的同时,注重隐性能力的培养。
(3)个性化:冰山模型强调个体的差异性,认为每个人的能力结构都有所不同。
三、胜任力模型与冰山模型在职业素养提升中的不同
- 关注点不同
胜任力模型关注某一职业或岗位的关键能力,侧重于显性能力的提升;而冰山模型关注人的整体能力结构,既包括显性能力,也包括隐性能力。
- 应用场景不同
胜任力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用于企业的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冰山模型则更多地应用于个人成长、职业规划等方面。
- 侧重点不同
胜任力模型侧重于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使其具备某一职业或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冰山模型则侧重于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使其在职业发展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 方法论不同
胜任力模型通过分析成功人士的行为特征,归纳出关键能力,为人才培养和选拔提供依据;冰山模型则通过自我认知、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个人了解自己的能力结构,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提升。
四、结论
胜任力模型与冰山模型在职业素养提升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自身需求和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人才培养和选拔。同时,个人也应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两个模型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为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战略解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