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测绘常识

测绘遥感是指通过远离目标和非接触方式采集信息,用于获取地面、大气和水体等目标的特征参数和状态信息的技术。以下是一些测绘遥感的常识:

测绘定义

测绘是测量和地图制图的简称。测量是指获取反映地球形状、地球重力场、地球上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位置、形状、空间关系、区域空间结构的数据。地图制图是将这些数据经处理、分析或综合后加以表达和利用的一种形式。

基础测绘

基础测绘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测绘成果包括基础控制测量数据、基础航空影像、卫星遥感影像、基本地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等。

基础地理信息

基础地理信息是指表述地表之上居民地、交通网、水系、植被、行政区划界线、地理名称、地貌形态、大地测量控制网点等普通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及属性信息。

基本地图

基本地图是指列入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系列,按国家统一成图技术标准测制或编制的,以模拟或数字形式表达基础地理信息的普通地图。

遥感测量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地图,避免选择云层过厚的,同时注意天气状况和时间因素对拍摄的影响。

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设备的运行,确保数据安全。

使用进行航测时要注意飞行高度限制以及禁飞区域,防止违规行为导致的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

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需求合理选取图像分辨率,以降低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

收集和处理大量的地理信息需要时间和精力,务必做好心理准备。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特别小心,不要误用数据进行错误的决策分析。

遥感对地观测的特点

遥感是指不与目标物直接接触,应用探测仪器,接收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从而识别目标物的性质及变化的综合性对地观测技术。

遥感系统的组成

遥感系统包括信息源、目标物、信息获取、遥感平台(地面、空中、空间)、遥感器(传感器)、信息传输、信息应用等部分。

遥感的分类方法

按平台(载体)分:地面、航空、航天和航宇遥感。

按电磁波段分: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遥感。

按传感器工作方式分:主动式和被动式遥感。

按资料获取方式分:成像和非成像遥感。

按应用范围分:外层空间、大气层、陆地、海洋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环境、资源、海洋遥感等。

卫星遥感影像的概念和技术原理

卫星遥感影像是指利用卫星上的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光学或电子扫描,获取并记录地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信息,再通过数据传输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图像信息传送到地面接收站,供人们分析和应用的一种技术。其技术原理包括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和图像处理三个步骤。

遥感测绘的应用领域

遥感测绘在农业领域用于监测和评估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环境监测中用于实时监测大气污染、水质变化等环境指标,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在城市规划中用于提供城市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信息,辅助城市规划和管理。

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矿产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等,为国家的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这些常识涵盖了测绘遥感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遥感技术。